中國早于周朝就已有吃刺身(魚膾)的記載,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(公元前823年)。出土青銅器“兮甲盤”的銘文記載,當(dāng)年周師于彭衙(今陜西白水縣之內(nèi))迎擊獫狁,凱旋。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,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。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六月》記載了這件事:“飲御諸友,炮鱉膾鯉”,“膾鯉”就是生鯉魚。《禮記》又有:“膾,春用蔥,秋用芥”,《論語》中又有對(duì)膾等食品“不得其醬不食”的記述,故先秦之時(shí)的生魚膾當(dāng)用加蔥、芥的醬來調(diào)味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亦有提及膾。曾晰嗜羊棗,而曾子不忍食羊棗。公孫丑問曰:“膾炙與羊棗孰美?”孟子曰:“膾炙哉!”公孫丑曰:“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?”曰:“膾炙所同也,羊棗所獨(dú)也。諱名不諱姓,姓所同也,名所獨(dú)也?!边@亦是成語“膾炙人口”的由來,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,后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。
以上內(nèi)容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。不想下廚,但卻想吃——不妨來天津海鮮店,品嘗自然簡單,原汁原味的蒸汽地道海鮮:http://www.zgjyhyy.com/